“你这呆指挥部看地图的哪知一线实情?现在的状况就是不够格,伱觉得行,我觉得不行。”
“……”赵寒枫性子好,索性不吱声了。
任何行业都有痛点,比如说参谋人员就很讨厌其他人说自己是呆在后方看地图的。
虽然明军的等级制度森严,下级见上级是要规规矩矩地立正行礼问候的,但军医着实特殊,这是行业的天生优越性,别说当众回怼赵寒枫了,就算是直接吐槽周某人,后者也只会一笑而过。
“咳咳,”有些无奈的周长风干咳了两下,打圆场道:“好了好了,他们比较注重战术技能嘛。救护的问题我知道了,其实我倒觉得现在医护兵的数量偏低,一队才三人,平均一个人要应付一个排。”
“各国也都差不多是这个数……”一旁的朱立铄嘀咕道。
周长风瞪了他一眼,“现在是在解决问题,不是否定问题。”
吃瓜看戏到现在的姚良川这才开口,“那便增设一员,两员也行。”
“我考虑这样调整,”周长风望着窗外思索了几秒,开口道:“除了增加队一级的专业医护兵数量之外,每个班都要挑一人出来额外接受更多的急救培训。”
“挑人?不是新增吧?”
“对,只是挑个人兼职,不占编制。”
实战中的队形往往非常稀疏,即使是一个步兵排也可能分散在上百米的战线上,医护兵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到伤员身旁需要耗费的时间太久。
几分钟就能决定生死,争分夺秒是鲜血凝成的要领,因而在班一级拥有自己的半专业急救者的确有必要性。
普通士兵只接受过最基本的自救、互救训练,而专业的医护兵则要到队一级才有固定编制,期间存在不小的空白。
后世美军会在步兵班之中挑选一人接受额外的急救培训,成为战斗救生员(btlfesver),将步兵连的战斗者与救护者的比例由20∶1提升至10∶1。
与医护兵不同,战斗救生员的首要任务是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其次才是进行野战急救。
谢万诚颔首道:“我觉着行,实战中医护兵的活太繁重了,多些人分担一下有利无弊。”
旁边的薛灿一本正经地说:“咱均座大人说什么都对。反正每个班都肯定有技战术本事差的,刚巧让他们多学学救人,也算人尽其用了。”
周长风摆摆手,嫌弃道:“拍马屁倒是很积极,滚蛋!”
“钧座”这个源自古代的尊称现如今也有泛滥的趋势,从前一般只用于师(旅)级的高级军官,这两年渐渐的开始下移了。
不过他知道,自己差不多也要顺理成章的晋升了。
和平时期军衔每三年升一级的惯例在如今扩军在即的背景下已经开始松动了,对于军人而言,战争时期无愧于“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之言。
受战火熏陶与磨砺的官兵们会飞也似的晋升,但在这条“高速公路”上会有愈来愈多的人逝去。
历史上直至三五年,隆美尔都只是一个中校,但随即就开始坐火箭一般的晋升——三七年升上校、三九年升少将、四一年升中将、四二年升上将……
周长风很清楚大明海军现在编组的团级陆战单位只是暂时性的,它不伦不类的规模恰好出于“团”和“旅”之间,本质上是旅级陆战单位的试验品。
在今年年初,许瞻洺在电话中就已经说的很明确了——兵部军制局已经把陆战旅的编制草拟完毕,只要谘政院批准扩军法案,海军就要迫不及待地扩充两栖作战力量了。
前几天许瞻洺晋升中将,荣登一品大员之列,但是并未差遣实职。
在料理完了私事以后,周长风便上门道贺去了。
毕竟当年还是他亲自把自己从禁军那边挖走的,也算半个领入门的前辈。投其所好,他特地斥巨资采买了几瓶年份较久的茅台与绵竹大曲。
“恭喜前辈官居一品。”
“哦?你小子可是稀客中的稀客啊。”
对于周某人的道贺,许瞻洺多少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这个既心大又不喜官场做派的年轻人不会私下登门造访。
中将对应的是从一品,这已经是大明和平时期的最高军衔了,上将和大将军唯有战时才会授予,从设立迄今还未曾有人有此殊荣。
“……现在可没实职让我做,算是赋闲在家。”许瞻洺戴上了老花镜,捧起了一本书。
虽然许瞻洺在京城的官邸不大也不奢华,但作为朝廷大员,要说清廉如水那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有些私产。
“等战争开始,前辈就有的忙了。”周长风说道。
神色如常的许瞻洺唏嘘道:“你说的对,所以趁着这些时日好好休息,陪陪夫人游山玩水。这仗一开打啊,没个三五年消停不了。”
见周长风伫立得笔直,他指着旁边的椅子说:“别那么拘谨,坐。”
“其实我蛮好奇之后的大战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
“反正朝廷会尽量等欧战那边打起来,但如果等不到……国内有些人忍不住,那恐怕就要从咱们这边开始了。”许瞻洺随口回道。
“率先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啧…不好。”
“朝政之下是利益,经济问题决定政治。此次平定倭国之后,不少人怨声载道——本就没多少油水,又被欧洲人临走前带了些,接管以后压根捞不着多少,比开始的估值少了一半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